当前位置:主页 > 文史长廊 >

呼遣风雷入我诗——记民初国会议员何雯

  长揖傲夷齐看山外白云招隐共诗崖酒岛

  所居在廉让访洞中丹灶编书续高士神仙

  民国七年(1918)六月,34岁的何雯从家乡——怀宁江镇出发,越库岭,登独秀,游历天柱,拜谒先垄(位于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畈),著《天柱吟》一卷。在《自序》中,何雯写道:“一日清霁,游山谷。山谷者,何氏三高之故居也。齐梁时,舍宅为寺。高僧宝志卓锡于此。其后三祖僧璨遂托化焉。置三高书院、三高门,今三高亭盖仅存焉。每岁秋,礼三祖者逾万人。”《宋史》记载: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于徽宗时知舒州(州治在今潜山)。乐山谷寺、石牛洞“林泉之胜”,因此自号“山谷道人”。何雯此行还写了《山谷题崖》诗:

  白云山谷吾家物,舍宅天教起梵宫。

  今日白云依旧主,不应山谷属涪翁。

  天柱山谷口凤形山,系庐江郡何氏祖居之地。何氏三兄弟何求、何点、何胤,是南齐、南梁时的隐士。他们先后辞官不做,归隐山林,著述讲学。凤形山是何氏私宅,他们把凤形山献与宝志大师,供其建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高风亮节,在乾元禅寺(三祖寺)内建“三高亭”。何雯仰慕先贤,应普照上人的请求,为三高亭撰了这幅长联。

何雯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

  雄姿英发 负笈东游

  何雯,谱名希霖,原名震,字筱石,一字雷溪,号雨辰(宇尘),道号澄照居士。世居安庆府怀宁县江镇丰禾冲。光绪甲申(1884)正月十七日生于江镇里街。其父令名,原讳皖江,字浣芳,号漱峤,五品衔候选布政司理问,清封奉直大夫,任职芜湖大清银行。何雯兄弟三人,兄何霆,弟何霁。雯少时读书于皖城(今安庆)北馨园,“忆昔为儿时,父教之诗书。云此是种子,戒哉小人儒。五龄就外傅,经训为菑畬。十三试君国,二十上公车。”“少时服膺宋儒,翱翔文艺。著日课以发抒义理,作日记以省察动静。”光绪癸卯(1903)恩科,何雯江南乡试中式第四十七名。光绪甲辰(1904),何雯于大梁(开封)就礼部试。1904年发生的日俄战争,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主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日以立宪小国战胜庞大帝俄。严峻的事实唤醒何雯,要“力图变法,锐意振兴”。光绪乙巳(1905),清廷废除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同年,何雯东渡日本,就学于法政大学,居富士见町。其间,安徽同乡王揖唐求学于东京振武学校,“就医于爱宕医院。宇尘为同学任调护之劳,晨夕不间,其至性可感也。”

  留学期间,何雯作《丁未月夜寄怀》:

  春风匹马入京华,官柳轻烟淡影斜。

  去国三年嗟鬓发,深情一往问桃花。

  治安未有长沙策,慷慨无闻易水笳。

  独使月明寄清兴,教人回首忆天涯。

  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有同学从军校毕业,何雯作序赠之:“军人、学者可以左右世界,当努力救国、勗之以大任。”

  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一个爱国青年舍我其谁的英勇气概。

何雯乡试朱卷履历

  书生报国 初露锋芒

  《神州日报》系同盟会成员于右任先生于1907年4月2日创办,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鼓吹革命的大型日报。同年5月8日黎明,创刊仅37天的《神州日报》突然遭到一场大火,6月20日,于右任宣布辞去《神州日报》经理职务。《神州日报》在叶仲裕、汪漱尘、汪允宗、杨笃生等人主持下继续出版。

  何雯从东京回国,“主上海《神州日报》,蜚英腾茂,牖世导民,言论风采有不可一世之概”。

  二十世纪初的安徽,已是帝国主义竞掠矿藏的场所。据陈仲甫(独秀)《安徽俗话报》统计:“英、法、德、俄、美、日、比七国,占得中国铁路的利权有二十多条,……历年让给外人的矿权约十四处,分布在九个省区,都是著名的大矿。”“当时(安徽)省内准备开采的煤矿,遍布十多个县,共二十几处。其中十七处,或合洋股,或挂洋股,或挂洋旗。”

  凯约翰是英国伦华公司的代表。1902年5月1日(农历四月初四),时任皖抚聂缉椝授命藩司汤寿铭与凯约翰签订勘矿合同二十三条,该合同载明凯约翰开采歙县、宁国、广德、潜山、铜陵等地的矿藏,矿区面积384000亩,租期一百年。一年以后,凯约翰把歙县等地的矿区删除,独留铜陵铜官山一处,面积亦为384000亩。

  1907年11月20至21日,安徽绅、商、学各界代表,暨旅沪、旅宁、旅赣诸省的同乡会代表,在安庆集会,宣布成立“安徽路矿公会”。

  1909年6月6日(农历四月十九),安徽旅沪同乡会发起的“铜官山矿案特别大会”在上海均益里商办铁路公会召开。各省均有代表参加。会上成立“铜官山矿共济会”,推选王博沙、叶惠钧、郑仲敬、于右任、吴研人、周味西、何宇尘等二十三人为筹备委员。在6月17日第一次筹备会上,订立了八条简章。决议“俟此案(铜官山废约案)解决后,在扩充范围,改名为中国路矿共济会”。收回铜官山利权的斗争,越出安徽一省的范围,成了全国收回利权运动的中心。筹委会成员奔走呼号,使铜官山废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鼎沸之势,军机大臣那桐亲自出面调处,1910年3月由安徽藩库拨付五万二千英镑给英国作为赎款。铜官山矿权经过斗争终于收回,全省人民为之欢呼雀跃。25岁的何雯利用《神州日报》这一阵地,为收回铜官山矿权做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因《神州日报》“斥摘权贵、指陈得失,深为当道所忌,欲放逐之,而宇尘不屈不挠。”

  经时任湖南检察使张若曾推荐,湖南巡抚岑春蓂将何雯从上海罗之幕府,“谭君延闿方任咨议局议长。”在湘期间,何雯辅佐岑春蓂、杨文鼎、余诚格(望江人)三任巡抚,先后任宪政文案、会议厅詹事、调查局法制科长。“湘省宪政之推行优于他省,则宇尘赞画之力多也。”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1912年1月16日黎元洪、王正廷、蓝天蔚、孙武等24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一个新的政党,名为民社。推吴稚晖为总干事,何雯为秘书。各省设支部10多个,党员万余人。

  同年,何雯与王揖唐“在京师创办法政大学,为私立大学之先导。一切规画皆出其手。”

何雯曾主编《神州日报》

  誉也议员 谤也议员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安徽省有27人当选众议院议员,共和党籍何雯列第一区第一人。时年29岁。

  6月12日,何雯提出“宪法起草之催促”提案:“请与参议院协商委员会额数从速选出,以便两院会合,组织宪法起草委员会,此系民国根本问题。深望两院早日决议,以慰国民之希望。”联署者有陶镕、王乃昌等39人。

  6月16日,议员何雯提议请速组织宪法起草委员会案。

  7月2日,何雯以众议院得票第一(281票)当选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委员共60人。

  8月2日,在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上,何雯旁征博引,阐述“各国宪法规定领土之公例”,认为“中国既为单一国而忽又有采列举主义之动议,推其用心无非使将来宪法变更繁难,蒙藏青海或赖之而无忌。……况中国仍数千年之历史本单一国家,更无列举之必要。不若概括其为非依法律不得变更之。”民国初年,有如此远见卓识,确实难能可贵。

  议员何雯不畏权贵,嫉恶如仇。为奥款案弹劾财政总长周学熙(东至人):“以六厘公债抵借奥款,所订合同,并非国库有负担之契约。查六厘公债之募集与借用外债其性质截然不同。……借款合同(320万磅,未经国会批准),由中国财政总长出名,与瑞记洋行订立。……擅行滥债,国家前途,非常危险。……周学熙请假两月,不亲部务,有失职之咎……兹特依约法提出弹劾案,应请大总统从速将周学熙免官以明责任。”众议院议员李国珍、黄懋鑫也提出了弹劾案。

  9月4日,临时大总统令:财政总长周学熙呈请辞职准免。

  8月,在国会讨论制定宪法前,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夏曾佑、梁启超、王式通等向参众两院呈《对于宪法宗教规定之请愿》:“吾国固自古奉孔教,亦自古许人信教自由,二者皆不成文之宪法。行之数千年,何尝互相抵触乎?今日著于宪法,不过以久成之事实,见诸条文尔。”《请愿书》还引用了智利、瑞典、挪威、西班牙等十一国的宪法作为佐证。认为:“我国今日国体初更,群言淆乱。误解信教自由者,几变为毁教自由。破坏家既不免于发狂,保守家亦不免于惊恐。民情惶惑,国本动摇。而适当新定宪法之时,则不得不明著条文,定孔教为国教。然后世道人心,方有所维系;政治法律,方有可施行。……迫得请愿贵院,于宪法上明定孔教为国教,并许信教自由。则德教大行,国本永固矣。”

  9月3日,孔教会在国子监举行丁祭,主祭者为大总统代表梁士诒、众议院议长汤化龙、广东民政长陈昭常。

  9月下旬,副总统黎元洪以及浙、鲁、赣、黑、豫等18省都督或民政长通电支持“孔教为国教”。

  9月27日,乃孔夫子诞辰纪念日。在当日举行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上,何雯不屈服于各方压力,大声疾呼:“反对定孔教为国教。有四理由:(一)中国非宗教国;(二)孔子非宗教家;(三)信教自由宪法之通例。如定孔教为国教与宪法抵触;(四)五族共和。孔教以外仍有喇嘛、回教种种。如定孔教为国教,易启蒙藏怀二心。”

  10月1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再次开会,汪荣宝、王敬芳等五人赞成“定孔教为国教”,认为:“孔教确为吾国之国教,有两千余年历史可证。凡人之构造,必以理性为一要素;凡国之构造,亦必以国民性为一要素。中华国民之人民,信仰孔教已成一种国民性。必以之表现于根本法上,方得宜也。”何雯、徐镜心、汪彭年等人明确表示反对:“法律之规定,必有效果。孔教以忠恕为大本。苟有民不行忠恕之道者,是否违宪?若认为违宪,则不胜其扰;若不予以违宪之裁制,则法律无效果矣。”

  随后举行表决,赞成派居于少数,遂将此问题撤销。《天坛宪草》做出妥协,第11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又在第19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依法律有受初等教育之义务。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1914年冬天,何雯在《燕尘前集》之《述怀》自注:“当世议以孔教为国教,佛、耶、回之徒争之。余起草宪法时抗议定国教,恐酿欧洲宗教之祸。而以尊孔为一事,不当涉及宪法范围。故草案否决国教,定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他教犹哗然。厥后,总统以命令咨询政治会议,乃决议祀孔。国教问题犹未决也。”

  正如何雯所预料: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继续进行制宪事业。何雯、张鲁泉、吴宗慈等议员建议将《天坛宪草》中关于“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款删除。理由是:“孔子之道,多为君主说法,此项规定与民国国体相左。草案已规定人民信教自由,若将孔子之道特别规定,是以宪法条文压迫其他宗教,对内对外会导致一定的纷争。以何者为修身大本,这种教育方针属于行政范围,规定于宪法殊不合适。国家欲尊重孔子,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若徒争此一项条文,若人民不讲道德,似属无益。”

  经表决数次,均无结果。最后以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和反对票均不足三分之二。在二读会中双方妥协,删除第19条第二款,代之规定“中华民国人民有尊崇孔子及信仰宗教之自由,非依法律不受限制。”

  1913年10月6日,经过三轮投票,袁世凯当选大总统。过后,国会在袁世凯看来已经再无可以利用的价值,相反,国会对大总统权力的限制,逐渐成为袁世凯走向独裁的障碍。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证书与徽章,取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整个国民党被说成是一个叛乱组织。由于被收缴证书、徽章的议员达438人,超过了国会的半数,国会实际上已经宣告解散。袁世凯并未就此罢手,在1904年初,摧毁了所有的民选议会。国会剩下的议员被明令告知,即刻回家。

  1914年冬,何雯在《燕尘前集引》中写道:“余以共和二年,备员京师,与闻国政,谟议其得失,复参制宪之大任。无以称袁氏意旨,遂遭放斥。”国会刚诞生就被扼杀,何雯“患病幽居寡欢”,“不作新亭泣,遥忆故园菘。”他回到了故乡——怀宁江镇疗伤,觉得这里“负山临水,稻肥而鱼美。”把故居命名曰“龙隐山庄”,还请画家姜筠绘了“大雄山居图”:“姜翁老画师,风雅世所崇。为我写邱壑,下笔即葱茏。修竹见三两,云山意万重。卧游当五岳,长啸傲三公。息壤今在此,开卷乐无穷。”离开官场,何雯“发箧陈书,罗列床榻。究心于周秦前哲宏畅玄风,以观其会通焉。”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政府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在《纍辞自叙》中,何雯写道“以放废据京师,请事铅椠,时时刺朝政阙失,权贵交憾之。会当路决意改玉步,收召徒党,行安汉公故事。士无贤不肖争趋之,如水附壑,所不与者可数也。”虽然短时间归隐江镇,但何雯还是关心着时局的变化。回京以后,看到袁世凯倒行逆施,意欲改朝换代,何雯把袁世凯比作窜汉的王莽(安汉公),而当朝官吏,无论有无能力的,都争着附和,如同水流向大水坑一样,不赞成者屈指可数。众人皆醉我独醒,何雯为了“护国”在报纸上痛陈“朝政阙失”,旗帜鲜明地“维护共和的民国”,袁世凯派周自济为大使赴日,而日本把支持袁世凯称帝作为“二十一条”的条件,“都人未有闻之”。何雯与宋大章在报上披露了此事,“欧美使者大哗,相与诘责袁帝”。以前的同僚——如今的权贵都为何雯感到失望和担心。

  1916年元月3日夜,何雯在辽宁被捕,同时羁押的还有:孙中山关外都督府秘书长宋大章、原众议院议员景定成、原直隶省议会副议长王建忠、原豫东宣抚使李亚东等。指使抓捕的是京畿军政执法处,其前任处长陆建章,大肆屠杀革命党人、进步人士及广大群众,被称为“陆屠伯”;时任处长是后来被称为袁世凯“十三太保”之一雷震春。何雯父亲何令名、弟弟何霁分别从安徽和吉林前来营救,妙禅夫人(张氏)亦“夙夜奔走”。袁世凯的幕僚杨士琦、儿子袁克定以及巡按使王揖唐等也为何雯从中斡旋。3月19日,何雯无罪出狱,三天后,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仍以大总统自居。但全国各地纷纷组织武装起义,挂起护国军的旗帜,要求惩办袁世凯。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病死。

  第二天上午10时,黎元洪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6月29日,黎元洪颁布大总统令,根据《临时约法》第53条,召集国会。

  8月1日,何雯与参、众议院议员456人参加了国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常会开幕典礼,何雯被聘为总统府咨议。10月30日北京国会补选副总统,冯国璋当选。

  然而,好景不长。1917年5月发生府院之争,总理段祺瑞被黎元洪解职。6月黎元洪迫于无奈邀请督军团首领张勋进京调解。在此之前,督军团在徐州召开会议,编造出“三策士”、“四凶”、“五鬼”、“十三暴徒”等名目:褚辅成、汤漪、白逾桓、李述膺、何雯、凌钺、彭允彝、吕复、萧晋荣、韩玉辰、秦肃三、焦易堂、邹鲁被列为“十三暴徒”,所谓十三暴徒都是原属于国民党或与研究系不合作的国会议员。张勋逼迫黎元洪于6月13日解散国会,7月1日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组成讨逆军,张勋在德国人保护下逃入荷兰使馆,复辟仅仅上演了12天。而段祺瑞主张“再造共和”,拒绝恢复国会,建立“临时参议院”,另行选举“安福国会”。

  1917年夏天,何雯“自是放浪山水,耽悦禅机”,舟发皖城,游历庐山。在这里,与任职不到一周而去职的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李经羲“相与模山范水,发为咏歌”;拜谒明太祖御碑亭、在佛手岩、文殊岩、万杉寺、栖贤寺、海会寺、秀峰寺、天池寺留下了诗作。

  庐山“泉石烟霞,助我呼吸,飘飘乎有凌云之意。”何雯向弟弟何霁求援《寄宇奇衡阳》:“匡庐日日伴飞仙,醉吸烟云卧听泉。寄语衡阳新令尹,阿兄笑乞买山钱。”向弟弟借钱后,何雯“于佛手岩买山数亩,可以依岩结宇,携双剑、招五老,以彭蠡为杯盘,长江为酒泉,他日当终老于是,亦避世者之所为也。”

  1918年10月,徐世昌代理大总统,浙江督军杨善德(怀宁人)“以人才特保”何雯,“亦不克见用,盖其数奇如此。”

  “此时宇尘与同学张绍曾创‘国是商榷会’,草三纲领八条目之救国大计,奔走和平。”谋求南北和解,结束内战。

  1919年后,何雯“在安庆结念佛林,创安徽佛教学校”,“与妙禅夫人在北京圆广寺受五戒同礼五台”,赴京、津、湘、皖、豫各处监狱宣流法音,愿同地藏,布教劝令念佛化者甚众。

  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北京中央政府,提出“恢复法统”,于8月1日重新恢复民初国会,1923年6月曹锟制造政变,非法驱赶大总统黎元洪。1923年10月5日,通过贿选,曹锟任大总统。

  10月10日,安庆各校学生庆祝“双十节”,发动声讨斗争,反对直系军阀曹锟任总统。学生于10月22日捣毁了议员何雯、张伯衍在安庆的住宅。

  1924年,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何雯与泰戈尔就东方文化、哲学、科学、佛教、世界和平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倡议成立“中印学会”。

  1925年11月5日,何雯在北京病逝,时年41岁,归葬怀宁太平下保王家畈孝惠山庄父冢西边。

何雯《澄园诗集》

  诗追李杜 素抱青云

  2017年9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该《丛刊》收录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1339种诗文集文献,其中包括何雯的《澄园诗集》。

  《澄园诗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于中华民国十四年六月,也就是说,该书出版不到半年何雯就去世了。助资印行者,为何雯当年留日同学、时任安徽省长王揖唐。无锡廉泉(秋瑾好友吴芝瑛的丈夫)、桐城吴闿生(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之子)、大城张绍曾(1923年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及怀宁潘式伯鹰为诗集题辞。

  《澄园诗集》分为《庐山吟》、《天柱吟》、《江上吟》、《燕尘前集》、《燕尘后集》、《纍辞》、《纍辞(补遗)》七种,收录了1914年—1924年何雯的作品173篇。

  《澄园诗集》中有不少长篇,如《燕尘前集》中的《述怀》、《纍辞》中的《感幽赋》,作者通过自己从仕途巅峰到锒铛入狱的大起大落,真实记录了民国初年波云诡谲、潮流激荡的历史,网罗故实,亦见风骚。

  “四山云气与我相上下,雷鸣钟动砉然荡九天。谢公陶令足迹所未至,我来昂头大笑李青莲。”(《庐山吟·三叠泉》)

  “李白槌碎黄鹤楼,何郎醉倒翻九州。九州之外何所有?但见众星错落声环流。”(《江上吟·醉歌行》)

  这些诗句,汪洋恣肆,豪气干云,颇有太白风神。

  庐山东林寺“民国二年日人胁僧夺塔浮屠,惠禅请九江军府发兵护持,卒无恙”、大林寺“寺毁林空,被日人圈入避暑界”,何雯诘问:“江山余劫火,仙侣共吟哦。蜃气嘘成市,林空网奈何?”(《庐山吟·过大林寺献李悔叟》)

  爱国之情,溢乎字里行间。

  “谁恤穷檐计事蓄,居无完宇体无衣,逃死幸免填沟渎。小民日日忧米盐,将军夜夜动丝竹。巧妇无米善乞邻,司农乏术终仰屋。起看群盗如牛毛,又闻官兵满坑谷。”(《江上吟·洪镇客馆》)

  这首七古,描写了连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应是老杜《三吏》、《三别》真传。

  “明星郁奇姿,怀负纵衡策。口若东周苏,驱骋咸阳客。陈书无梦启西帝,貂裘换酒将东逝。黄天石雨鹢回飞,空文垂窜将奚为。策士挟策走胡越,大鲲嘘浪风雷开。野虎食人人屏息,荒田积雨生蒿莱。短发闭户自涂抹,黧黑谁知季子才?”(《燕尘后集·赠连明星衡旧字慕秦》)

  连横(衡),台湾著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文化第一人”,现任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祖父。1920年11月5日至1921年4月28日,连横先生的巨著《台湾通史》上中下三册全部出版,何雯有诗致贺。

  “坠天陨星危乎危,上鞚雄龙开玄扉。天颜赫怒戈止挥,神徂圣伏不可知。三灾洊至丧无时,中逵有虎君莫驰。强为欢乐奉盘酏,呼遣风雷入我诗。……”(《燕尘后集·天津逆旅步吴北江韵》)

  民国甲子年,何雯因曹锟贿选案,再一次遭受打击,身心俱疲。在天津得到好友吴闿生的款待和照顾,身体稍有恢复,与主人互有唱和。这是诗人的绝唱。

  国学扶危社和《国学》杂志创办者——旌德吕学沅钵庵在《澄园诗集》序中写道:“先生文字并皆殊妙,而诗则上逮风骚,下追李杜,陵驾中晚,不论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