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夏筱翊 发布时间:2020-05-22 阅读次数:次
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届时,张家口将成为举世瞩目的城市。
400多年前,曾有一位怀宁人与张家口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曾任宣府巡抚的汪道亨。汪道亨在任时“缮修亭障,抚辑边人,塞上无警”,在大明王朝末期留下了一束耀眼的光芒。
出知泉州
汪道亨,字汝立,号云阳,南直隶安庆府怀宁县古埂敦本堂汪氏十二世。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生,雨华庵(故址在今怀宁县高河镇胜利村雨华组江家桥)为其少时读书之所。公少有志节,万历十年(1582)乡试,中第六十八名。第二年会试,中第五十一名,殿试三甲二百五十一名,吏部观政进士。万历二十年(1592)汪道亨由户部郎中出知福建泉州府。汪道亨廉明恺悌,政举讼清。睹郡学倾圮,叹曰:“是吾守土责也。”于是,“发赎锾俸金若干檄”,与府学、县学重修之。
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出生于泉州,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韩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封爵魏国公,谥忠献。泉州百姓为了纪念韩琦,在学宫的名宦祠立了塑像。岁久石泐,郡守汪道亨见而欲新之,遂命府学学官冯梦龙(经典小说《三言》作者)策划,汪道亨、冯梦龙、推官刘纯仁等捐俸重镌。《韩忠献像题刻碑》现存泉州南建筑博物馆。
万历二十六年(1598)修葺清源洞。政绩显著,泉民称汪为“恩父”。
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张瑞图《白毫庵·襍篇》:“郡伯云阳汪公守泉时当万历壬辰癸巳间,有龚黄之誉。”汪道亨离泉后,“士民即山顶为祠祀公,而故老尚称诵不衰。春秋祀事加虔,栋宇之颓泐者加饬。去思之永,从昔未有也。”崇祯十二年(1639),汪道亨侄孙汪游龙钦定福建道御史,巡按福建。在士大夫和父老子弟陪同下,汪游龙瞻拜道亨公祠。张瑞图长诗纪之。
陕西荒政
万历后期,陕西多灾多难。
据康熙《陕西通志》:“(万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半地震,屋瓦皆裂。三十七年,延安旱饥。三十八年秋,八月不雨;至次年夏四月,民多疫死。三十九年,庆阳大饥。四十年,西安春夏大疫。……”
万历三十八年(1610)二月,升广东右布政汪道亨为陕西左布政使。在与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斗争的过程中,汪道亨总结了大量的减灾救荒的历史经验,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灾害资料。
汪道亨《分陕常平仓议》:“贵籴贱粜,此常平法也,与社仓公廪不同。盖社仓听里社居民敛散,公廪听有司积贮备赈,而常平法可以补二仓之所未备者。……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以故此仓约法悉听各郡守随宜处置,务在便民。”“若常平,则只用籴粜一法,谷贱依时价量增以利农人,谷贵以时价量减以利贫民。”“籴则银出谷入,粜则谷去银还,两者循环,直截行之,庶为省便。”
执政多年,汪道亨深知黎民疾苦。他认为:常平法,优于南宋朱熹首创的社仓,也优于官府的粮仓。其方法是:当谷物丰收,粮价下跌时,政府通过平价收粮,不致“谷贱伤农”;当粮食短缺,市场上粮价飞涨时,政府就将常平仓的粮食投之于市,不致“谷贵伤民”。起到了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作用。他还改进了常平仓,即在粮食收获前,由政府借钱给农民,收获后交税时,农民可以以谷物抵值还债,如果还债时市场谷物价格上涨,农民可以归还现金,以保护农民免遭高利贷盘剥、稳定粮食生产、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从而保护城市消费者。
“俟明岁青黄不接,照时价量减以粜,悉听各府随时酌处。但吏胥弊窦多端,如预备仓粮,闻官府于出陈易新之时,行令小民关支,而猾吏作奸,辄曰小民不愿,久之自不得不听吏胥积猾诡名冒领矣。此蒙蔽之为害也。今惟现银出籴,自无欺诳。”“如有衙门积猾、市肆牙行及富豪之家希觊价减,暗行假名收买,尽法惩治。”
在具体操作时,官员谋私、胥吏盘剥。汪道亨对此深恶痛绝,明令郡、县严厉打击,绝不姑息。
在陕西,汪道亨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
前任布政使汪可受在宝庆寺以东的小悉园筑馆建舍,遂有讲堂六楹,题匾曰允执堂,成立了“关中书院”,请冯从吾主持。汪道亨接任后,在此增修一座“斯道中天阁”,立孔子像以祀之。当时的学生,除了陕西外,还有河南、甘肃、四川和河北的,足见影响深远。
宣府抚边
万历四十年(1612)六月,富有传奇色彩的蒙古族巾帼豪杰和政治领袖三娘子病逝。三娘子先后辅佐三代顺义王,在土默特政治舞台上活跃四十年。这四十年,是蒙古地区最为安定的四十年,也是长期战乱之后最宝贵的四十年。明廷三次诏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
三娘子去世后,“夷情向背”,存在很大的变数。
这一年十月,汪道亨由应天府尹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
到任后,汪道亨做了两手准备:
一、重刻温陵赵建郁《校解孙子》。
在《序》中,汪道亨认为:“故卿将无专任,而文武非别涂,则儒者皆可以治兵,而俎豆之士皆可以战。”“将贵知兵,则战和在我。”“孙子固云:‘知可以战,知不可以战。’而班氏亦云:‘来则御,去则守。’”“万历壬子余恭承简命来抚上谷,惧负任使无以为诸将士训也。爰取二书授之。”
汪道亨告诫前线将士,要读懂《孙子兵法》,“儒者皆可以治兵”;要随时准备打仗;只有“知兵”,则是战是和,主权在我。
目前我国流行的《赵注孙子》,明刊本稀少。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刊本,书前有汪道亨的序,书后有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俞大猷的跋。
二、 修建“来远堡”。
一到宣府,汪道亨巡阅边塞,来到张家口堡以北的太平山下,见这里地势险要,感叹道:“上谷沿袤三百里,未有若此山之扼要而雄恃也!”于是奏请朝廷依长城筑城堡,名之曰“来远堡”。来远堡城方一里,城墙高三丈,垛高五尺。内有互市市场、观市厅、抚赏厅,司税房等建筑。来远堡的建成,为发展张家口茶马互市提供了优越条件,各方客商纷纷前来贸易,成为明代一个繁华的边贸市场。当时有人画了一幅《马市图》。清康熙朝闽浙总督、户部尚书王骘在《马市图序》中写道:“怀宁汪公道亨来抚宣府,边事日窳,已无可为者。公欲振其积弊,稍稍缮葺城堡。”来远堡内百货纷集,来远堡外车庐千帐。此真“盖一时之盛也!”
孔夫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蒙古族兄弟不远千里而来,汪道亨“奉尼父之训”为之命名“来远堡”,足见其良苦用心。
万历四十三年(1616)五月,汪道亨考满,升兵部左侍郎,照旧巡抚宣府。
然而,灾难即将降临宣府,也考验着巡抚汪道亨。
万历四十四年(1617)八月三十,怀来地震;九月初三、初六两日,复震。
年逾七旬的汪道亨看到天空轰鸣大地震动,担忧军饷缺乏,军士受饿。他顶着余震的危险,巡视边塞。了解到,口北道滴水崖地震异常的情况——太阳有黑光一道出现,直射南山。东路的怀来、延庆、柳沟、土木及下北路的滴水崖,几个州连续发生地震,而且地动不止,“其变不尤为异乎?”
于是,汪道亨作《地震上执政书》:
“今二十八以至初六,凡九日而已变征如此。是阳数用九,阴数用六。震起于二十九,而止于初六,似明示阳九百六之厄矣。何也?国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今民穷财竭,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荐臻,而后罚见镇星者如此。若非委曲苍遇,上格圣主,恐凶妖未易消灭……不佞中夜彷徨,卧而复起,直摅愚戆。……故宁布此款款之愚,恭候明公调剂。”“热炬披肝,语无伦次,然一腔血已尽洒之于此矣。”
朝廷感其诚,“发帑金三十万,以饷军民”。汪道亨忧国忧民,忠心可鉴,用智慧和胆略化危为机,拯救了宣府黎民。
战胜了震灾,汪道亨作《巡靖安堡阅东河口新筑城台》:
燕然山外有高楼,大漠荒烟万里浮。
坐啸可挥白羽扇,严寒不待紫貂裘。
洗兵沽水涛声合,饮马长城雾气收。
刁斗月明沙塞静,将军无事更防秋。
《明神宗实录》卷568:“(万历四十六年四月乙酉)宣府巡抚汪道亨卒。……以虏封功,加兵部侍郎,至是卒于官。在边修堡筑墙,颇举其职,而虏氛亦少戢云。”“讣闻,赠兵部尚书。荫二子,赐葬祭。”谕葬安庆府鸭儿塘枫树岭之阳。
汪道亨任封疆大吏近三十年,一直关心家乡。
皖城内高井头有“大司马”牌坊,系汪道亨立。咸丰三年遭兵燹;
据康熙《安庆府志》:“郡郭外西隅有通江一渡,水澎湃,行者苦之。亨捐赀甃砌,名新桥。往来利涉,里人颂德焉。”新桥已废,其柱石存安庆博物馆。
生前身后,汪道亨有名于世:
万历三十八年(1610),吏部尚书孙丕扬奏举汪道亨为“天下廉吏”;
万历四十四年(1617),御史周师旦“目为社稷臣”;
明崇祯元年(1628),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府事何如宠为汪道亨撰墓志铭:“少司马云阳公,兼以中丞,节镇宣府之五年,卒于官。嗣是兵事大起,一时士大夫东西顾,屈指授钺之臣,无不念起汪司马地下者。夫公之于兵事,其用未竟也。而言胜兵者,必汪司马……”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四路进攻,而明廷竟无“授钺之臣”。君臣念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汪司马”,时汪道亨离世不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