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情民意 >

关于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的建议

  第9期(总·47)

  县政协委员陈兰芬反映,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村医队伍的现状与农村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已不适应,成为制约农村医疗状况改善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全县村医队伍结构严重老化,平均年龄50岁左右,30岁以下的村医仅有2人,村医后继无人。二是文化偏低,知识老化。村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知识老化、电脑操作困难,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16.1%,有医师资格的仅占32%,大多数仅有乡村医生证。三是任务加重,收入减少。村医主要承担基本医疗和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近年来,又新增了健康扶贫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医工作时间长,没有节假日,全天候接诊,执业环境差,执业风险无处不在,村医最担心出诊安全和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村医的收入却在逐渐减少,一方面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零差率,村医收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人口大量外出,常住人口大量减少,村医收入逐年减少,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停止诊疗服务,村医除公卫收入外,几乎没有收入,加上前期所购药品过期,村医损失较大。四是身份尴尬,生活艰难。作为“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村医干的是公家的事,却是编制外的人,身份都得不到认可,既没有编制,又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五是信息化建设薄弱,债务未化解。村医现在看病基本靠“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健康一体机”,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村医尚不能有效运用“互联网+医疗”等先进信息手段提高诊疗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建设时,大多数村医垫付了1—10万元的建设资金,全县共计1744万元,目前还未化解,为此问题村医经常上访,给村卫生室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直接导致很难实现村医在县内或乡镇内统一调配。

  村医是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村民的首诊医生,在医共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就诊、逐级转诊、分级诊疗,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为切实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特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村医培养机制。一是定向委托培养本土医学专科生充实到村医队伍。加大村医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中,开展面向村卫生室3年制大专医学生培养。免费大专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本土生源,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后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村卫生室工作时间计入协议规定服务期。今年全县共定向培养3名本土医学专科生充实到村医队伍,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招生培养范围,吸引更多的医学专科生加入到村医队伍。二是公开招录“三支一扶”高等医学(卫生)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村医队伍。“三支一扶”人员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享受“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待遇。“三支一扶”期满考核合格后,可按规定在乡镇卫生院编制内办理招聘手续,继续用于村医岗位,实行“院派院管”。三是创新编制管理,“乡聘村用”充实村医队伍。在当前国家严格控制编制和人员经费支出的情况下,通过“乡聘村用”,将新招的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新进入村卫生室的大学毕业生等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通过定向培养本圭医学专科生充实到村医队伍、“三支一扶”、“乡聘村用”、乡镇卫生院派驻到村担任村医人员、村医跨村任职交流等形式,建立健全村医接续培养长效机制,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合格村医,确保村医队伍不断档。

  2、增进身份认同,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一是落实岗位工资。根据村卫生室规模和服务人口,合理确定村医职数,对职数范围内的村医像村干一样,经身份认定和组织考核,由县财政发给基本工资,充分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二是落实村医养老保险。比照村干,落实在岗村医养老保险,让村医老有所养。三是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扩大全县农村在岗村医参加成人大专学历教育的规模,逐步提高村医中获得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积极引导村医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而取得执业资格。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对村医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规范化技术培训,组织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提升村医素质。

  3、改善服务环境,提升村医服务能力。一是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大力实施智医助理项目,加强业务培训,让村医能用善用会用智医助理系统,提升村医服务水平和能力,补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短板”。二是大力化解村卫生室债务。村卫生室债务化解可多渠道解决:县财政每年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债务化解;允许乡镇卫生院每年在村级补助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发展基金,用于债务化解和运行管养;允许乡镇卫生院将每年村级考核结余资金用于债务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