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县政协农业农村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4-08 阅读次数:次
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反映,目前,我县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石牌、腊树和平山镇。腊树镇以芝岭村蔬菜产业园为核心,流转土地超1700亩,采用“粮、蔬、菌、果”循环轮作模式,并建成140栋大棚及配套加工设施;平山镇猫山社区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整合土地780亩发展大棚蔬菜,计划扩展至2000亩,并探索莴笋、马铃薯等差异化种植;石牌镇规模最大,蔬菜种植面积达25977.8亩(含大棚),形成芦笋、马铃薯等40余个品种,并引入智慧农业技术,从事蔬菜种植规模户188户,蔬菜产量达到5万多吨,辐射地区多为安庆周边县市区,部分销往长三角一线城市。
调研中发现,石牌片区三个乡镇的蔬菜种植以传统露天种植为主,品种多而杂,附加值不高,企业和农户均缺乏品牌意识,蔬菜产业一二三融合度不够;从事蔬菜种植行业的人员,多为中老年人,农业经济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技术服务跟不上;特色龙头企业较少,缺乏规模效益,缺乏抗风险能力;我县蔬菜种植农业奖补政策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
为此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规划与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石牌镇蔬菜产业园(2021年-2025年)发展规划》,按照县“两极三片区”发展理念,优化石牌、腊树和平山镇蔬菜种植结构和布局,统筹编制新一轮五年规划,切实将石牌片区蔬菜种植纳入县域2万亩蔬菜基地工程,明确“特色化、品牌化、绿色化”发展路径。重点推进蔬菜交易大市场建设,完善现有冷链物流资源,构建覆盖种植、加工、仓储、运输的全链条基础设施网络。
2、科技赋能产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安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共建蔬菜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聚焦小马铃薯、芦笋、怀山药等本土特色品种的选育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升级,通过全托管、订单农业等形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体系。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生态种植技术和出口标准,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借鉴安徽心族公司“科技+金融+农业”模式,加大设施农业投入,推广智能化温控大棚、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提升亩均效益。
3、健全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身份证”质量追溯系统,通过条形码、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采用“粮、蔬、菌、果”循环轮作模式,整合“石牌芦笋”“怀山药”“皖水白芽”“芝岭小马铃薯”等特色品牌,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品牌营销,提升溢价能力。探索与长三角城市签订“菜篮子”直供协议,建设稳定产销渠道。
4、优化政策扶持,破解土地与人才瓶颈。建议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依据怀宁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出台专项政策,简化审批流程,连片流转土地用于设施蔬菜种植。设立蔬菜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农业技术专家、电商运营团队扎根乡村。发挥现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优势,加强职业菜农培训,培育本土技术骨干。
5、推动三产融合,延伸价值链。支持建设蔬菜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和电商直播中心,发展净菜加工、中央厨房等新业态。结合戏曲文化特色小镇资源,开发农旅融合项目,打造集种植体验、加工观摩、文化展销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推动石牌片区蔬菜产业发展纳入年度工作清单,定期督导落实,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乡村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