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情民意 >

市政协采用:关于加强公共场所AED配置和普及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怀宁县政协主席曹紫权反映,近年来,各地公共场所因心脏骤停、心梗等导致的心源性猝死事件常有发生,而且出现了年轻化趋势。众多医学研究和实际案例表明,心脏骤停的“黄金4分钟”特别重要,超过4分钟后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以上患者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成为植物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最大的特点是无需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操作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在心脏骤停发生的4分钟内使用该设备进行电击除颤,能极大提高患者救活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AED已成为公共场所标配,以日本为例,平均每10万人配置555台,几乎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台;广东深圳目前配置超4.3万台,平均每10万人约240台,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助力挽救128条生命。安徽省卫健委明确要求公共场所配置比例达到每10万人10台,目前安庆市常住人口约410万人,但保有量仅为205台(配置密度约每10万人5台),其中91台投放在桐城,全市配置密度离省要求差距较大。

  为此建议:

  一、广泛发动,增加公共场所设备配置数量。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标志之一。建议将其纳入院前急救布局规划,采购配置、后续维护、更新及培训、宣传费用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适时作为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制定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完善公共急救设施,引导人口密集的企业和单位根据需要自行配备,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赠设备。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方式增加我市配备数量,力争尽快实现每10万人配置10台的省级标准,积极向“第一目击者能够在3-5分钟内获取设备并赶到患者身边”的目标推进。

  二、科学布局,充分运用“互联网+”创新思维。将设备建设纳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利用大数据精准计算学校、车站、机场、商场、体育场、景点、乡镇等公共场所的人流密集程度,合理设置布局密度。深化“互联网+急救”工作,实现120急救调度与设备定位的智能匹配。联合有关方面推进“设备地图”发布,将设备位置信息及时接入手机地图,方便群众通过手机地图直接查询最近的设备位置,为急症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三、强化宣教,普及心肺复苏常识和设备用法。对于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AED目前还是比较陌生的医疗器械,推广学习心肺复苏急救和设备使用方法尤为重要。建议将心肺复苏和设备操作使用列入应急救护常规培训内容,卫生健康部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广播、宣传栏、微信、抖音等渠道普及公共急救知识,提高群众对设备的认知度。同时,为解决“不会救、不敢救”的问题,对配备设备的单位和区域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让更多人掌握操作技能,建立使用登记和免责备案制度,明确配置场所的法定责任,降低使用设备开展善意施救的风险,切实营造“路见危难、伸出援手”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