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情民意 >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森林防灭火工作的建议

  县政协农业农村委反映,今年以来,受持续晴热少雨天气影响,叠加清明前后祭祀用火、春耕生产、踏青旅游等多重风险,我县森林防火形势极其严峻。尤其是独秀山风景区等重点部位和洪铺、江镇、雷埠等重点乡镇防火压力日益增大。为切实防范火灾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全县上下迅速行动,制定方案,细化举措,效果明显。但当前形势下,我县森林防灭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问题:一是“六级包保”不力。少数重点林区“六级包保”责任边界不明确,存在“人人有责、无人主责”现象,镇、村两级包保责任未能压紧压实。二是野外用火管控难度大。传统烧纸、焚香等祭祀习俗普遍,部分偏远林区散坟分布广,群众防火意识参差不齐,违规用火行为屡禁不止。清明前后,独秀山、观音湖等景区游客激增,野炊、吸烟等行为隐患突出。三是火源管控与隐患排查存有漏洞。少数值守人员未能履行制止群众携带火种进山职责,隐患排查时也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值守人员不认真履职等隐患。四是宣传教育未达末端。对农村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宣传教育覆盖不足,导致上坟烧纸、景区乱丢烟蒂等危险行为频发。部分基层单位仅以张贴禁火令、悬挂标语横幅等形式完成任务,护林员巡查时未同步开展防火提醒,从而缺乏对重点人群宣传上的精准触达,暴露出了防火宣传实效性不足问题。五是应急响应机制滞后。火灾初发时,部分乡镇报喜不报忧,火情上报滞后,加上误判火情发展,导致延误黄金扑救时间30分钟;周边乡镇扑火队员接到调动指令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集结到位,基层扑火力量不足,镇、村级应急扑火队伍缺乏实战演练,夜间扑救能力薄弱,专业性不强等,暴露出了我县应急响应机制滞后。

  为此建议:

  1、压实责任链条,织密防控网络。严格落实“六级包保”机制,按照“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包户、户包人、人包山头”六级包保机制落实到最后一米。推动各级林长履职尽责,将防火任务纳入林长巡林重点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做到立行立改。

  2、创新宣传形式,推动群防群治。一是推动文化融入。制作森林防火短视频,融入“三句半”、“顺口溜”等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公众关注,提高传播效果。二是加强精准宣教。利用大数据筛选返乡祭祀人员,发送定制防火短信;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绘制防火手抄报、黑板报;开展“防火顺口溜”诵读、“防火知识”问答,评选“防火小卫士”;通过家庭承诺书强化责任传导。

  3、提升应急能力,强化实战准备。一是做实应急预案。防火重点乡镇和独秀山风景区等重点部位要结合本乡镇、本区域实际,制定森林防灭火应急预案,做到有宣传、有组织、有预警、有设备、有人员、有协同、有处置、有追责,根据防灭火实际,总结工作经验,发现防灭火短板,及时完善防灭火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管用见效。二是配强装备保障。各乡镇要摸清防火装备底数,充实前置扑火物资储备到重点村,动态维护防火物资装备,确保器材设备完好可用;做到力量下沉、关口前移、靠前驻防,一旦发生火情,能集中力量快速处置。三是优化响应机制。模拟夜间火场通信中断、多火点并发等极端场景,开展“双盲”应急演练(不提前通知时间地点),提升指挥和扑救能力。四是强化联防联控。围绕独秀山及大雄山系等重点防灭火区域,建立信息互通、联控协同、人员联动的扑灭火机制,尤其是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乡镇与部门要完善跨区域、跨部门防火协作,开展联合演练,共享监测数据;发动党员、民兵组建“流动巡查队”,重点巡查午后、傍晚等高危时段。

  4、完善长效机制,夯实防火根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林区预置森林消防蓄水池、修建防火道路、开辟防火阻隔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预警监控布设,增加林火智能预警监控视频密度。二是科技赋能火源管控。开展智慧化监测,在全县重点林区加装林火智能预警监控系统和无人机巢,确保重点林区全覆盖。开展无人机监测,有条件的单位和乡镇,在防火紧要期利用无人机到重点区域开展“空中巡查”。三是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加强镇、村两级队伍的技能培训,强化扑火演练,开展与毗邻乡镇、村联合演练,进一步提升扑灭火队伍能力,做到有火情,集结快,到位快,扑灭快,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